找到相关内容124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九乘之巅——大圆满法

    坎儿。  大礼拜有两种,一种是实际拜,一种是观想拜。观想拜很方便,坐着、躺着、坐车出差都能够拜。礼拜的目的是去除功高我慢,培养虔诚心,培植与三宝、上师的感情,调伏气脉,能时时受到上师和佛对我们的加持。 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82365443.html
  • 唐五代禅宗与弥勒信仰——以马祖一系为考察中心

    。随其发行,则得深心。  随其深心,则意调伏。随意调伏,则如说行。随如说行,则能回向。  随其回向,则有方便。随其方便,则成就众生。随成就众生,则佛土  净。随佛土净,则说法净。随说法净,则智能净。随...

    张 勇(张子开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4565935.html
  • 论明代佛教孝道观

    孝矣。”  儒家极其重视身体发肤的完整,一根一毛,丝毫不敢毁伤,这是“孝之始”。然而佛弟子在出家修行时,必须剃除须发,以期“调伏心意,永离尘垢,慈育群生,无所侵娆,虚心静寞,唯道是务”。关于佛教出家...

    王月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4566097.html
  • 马祖道一“即心即佛”的禅思想

    毁禅门即心即佛;或只知自  性清净,性净解脱,故轻于教相,斥于持律,坐禅调伏等行。不知必  须顿悟自性清净,性自解脱,渐修令得离垢清净,离障解脱,成圆满  清净,究竟解脱。若身若心无所壅滞, 同释迦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4366361.html
  • 六门教授习定论

    觉,使之四复,如是御心有术,得调伏之用,而生欢喜。六寂静住(奘同),若心染喜乐,则涉烦恼,故又以无著对治,而成寂静。如上二住,同为对洽晶类,亦属一贯。七降伏住(奘译最极寂静),即忒息相,谓於已生未生重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666674.html
  • 《瑜珈菩萨戒》要义

    使之得到利益,就应现威猛相来调伏对方。如果“护其忧恼而不施行”,碍于人情而不对其进行严厉责罚,就是妇人之仁,不属于菩萨道的行为,因而也是犯戒的,属于非染违犯。  什么是无违犯呢?有些众生自尊心很强,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5966846.html
  • 以寺院学风及道风的建立谈僧青年的道业规划

    威仪的训练 4、真实道心的培养  5、烦恼习气的调伏 6、常住执事的参与  7、奉献常住的理念 8、福德智慧的积聚  二、通职教育期:大约三年。学习重点在:  1、正知正见的确立 ...

    心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3867039.html
  • 南岳慧思---双开定慧(1)

    忍辱应该有三种:生忍、法忍、大忍,而大菩萨修行以大忍为最根本,“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,即便调伏,为护大乘,护正法故,不必一切慈悲软语”。他又例举了《涅槃经》中有一国王为护觉德法师并护正法,杀一国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2167186.html
  • 帝洛巴尊者传(1)

    真理之光所显现的非凡功德,令她们纵使刹那也无法忍受而晕了过去,当醒来时,就发誓要将身口意三门献供给帝洛巴差遣,并一齐唱到: “我们试图调伏您。却反被您所调伏, 所作所为犹如飞蛾扑火。...影像的反射,若能看到真正面目岂不更好? 【气和脉】 瑜伽中特别设计的修行法门,训练行者调伏气脉,这种法门有极大的利益。善巧激发气所形成的脉网及脉轮能加速行者进步,有助于达到深层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1367900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四)

    》卷五(大正10.21c):“调伏众生,令究竟出离。”《发菩提心破诸魔经》卷上(大正17?897a)云︰“若有众生乐出离,应当发起菩提心。”依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七十(大正30?687c)所述,出离有二...

    传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168456.html